- 十二因缘 → 十二因緣
- ﹝出天台四教儀﹞ 謂無明等展轉感果名因, 互相由藉為緣, 三世相續, 無間斷也。 (三世相續無間斷者, 謂由過去世無明、 行為因, 感現在世識乃至受, 五者為果; 由現在果, 起愛、 取、 有三者, 為現在因; 由現在因, 感未來世生、 老死之果, 如是循環, 無間斷也。 ) 〔一、 無明〕, 謂過去世煩惱之惑, 覆於本性, 無所明了, 故曰無明。 〔二、 行〕, 謂過去世, 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業, 是名為行。 〔三、 識〕, 謂由過去惑業相牽, 致令此識, 投托母胎, 一剎那間, 染愛為種, 納想成胎, 是名為識。 (梵語剎那, 華言一念。 ) 〔四、 名色〕, 名即是心, 謂心但有名而無形質也; 色即色質, 即是身也。 謂從託胎已後, 至第五箇七日, 名形位, 生諸根形, 四支差別, 是名為色。 (四支者, 即兩手兩足也。 ) 〔五、 六入〕, 謂從名色已後, 至第六箇七日, 名髮毛爪齒位, 第七七日, 名具根位, 六根開張, 有入六塵之用, 是名六入。 (六根者, 眼根、 耳根、 鼻根、 舌根、 身根、 意根也。 六塵者, 色塵、 聲塵、 香塵、 味塵、 觸塵、 法塵也。 ) 〔六、 觸〕, 謂出胎已後, 至三四歲時, 六根雖觸對六塵, 未能了知生苦樂想, 是名為觸。 〔七、 受〕, 謂從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, 因六塵觸對, 六根即能納受前境好惡等事, 雖能了別, 然未能起淫貪之心, 是名為受。 〔八、 愛〕, 謂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, 貪於種種勝妙資具及婬欲等境, 然猶未能廣遍追求, 是名為愛。 〔九、 取〕, 謂從二十歲後, 貪欲轉盛, 於五塵境, 四方馳求, 是名為取。 (五塵者, 色塵、 聲塵、 香塵、 味塵、 觸塵也。 ) 〔十、 有〕, 謂因馳求諸境, 起善惡業, 積集牽引, 當生三有之果, 是名為有。 (因果不亡為有, 三有者, 欲有、 色有、 無色有, 即三界也。 ) 〔十一、 生〕, 謂從現世善惡之業, 後世還於六道四生中受生, 是名為生。 (六道者, 天道、 人道、 修羅道、 餓鬼道、 畜生道、 地獄道也。 四生者, 胎生、 卵生、 濕生、 化生也。 ) 〔十二、 老死〕, 謂從來世受生已後, 五陰之身, 熟已還壞, 是名老死。 (五陰者, 色陰、 受陰、 想陰、 行陰、 識陰也。 )
* * *又名十二有支, 或十二緣起, 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。 十二因緣是無明(貪瞋痴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)、 行(造作諸業)、 識(業識投胎)、 名色(但有胎形六根未具)、 六入(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)、 觸(出胎與外境接觸)、 受(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)、 愛(對境生愛欲)、 取(追求造作)、 有(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)、 生(再受未來五蘊身)、 老死(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)。 以上十二支, 包括三世起惑、 造業、 受生等一切因果, 周而復始, 至於無窮。 茲列表說明如下: ==== ┌1 無明 (貪瞋痴等煩惱)─────(惑) ┌過去二因─┤ │ └2 行 (造作諸業)───────(業) │ ┌3 識 (業識投胎)───────(苦) │ │4 名色 (但有胎形六根未具)───(苦) │現在五果─┤5 六入 (長成眼等六根人形)───(苦) 十二因緣 │ │6 觸 (出胎與外境接觸)────(苦) 與 ─┤ └7 受 (與外境接觸生苦樂感受)─(苦) 三世因果 │ ┌8 愛 (對境生愛欲)──────(惑) │現在三因─┤9 取 (追求造作)───────(惑) │ └10 有 (成業因能招未來果報)──(業) └未來二果─┌11 生 (再受未來五蘊身)────(苦) └12 老死 (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)──(苦)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